故宫中正殿复建竣工典礼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故宫中正殿复建竣工典礼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故宫中正殿复建竣工典礼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时间:2012-11-27
  2012年11月27日下午,由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合作复建的中正殿竣工典礼在故宫博物院中正殿区域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陈启宗以及各方人士100余人出席。
  中正殿位于紫禁城西北的建福宫花园南侧,是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且珍藏了丰富的佛经、佛像、佛塔、唐卡、祭法器等与佛教有关的文物。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分布的十座藏传佛教建筑(中正殿、淡远楼、中正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殿、梵宗楼),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在中正殿设立了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并每年定期在中正殿区各佛殿举行种类繁多的佛事活动。
  1923年夏,建福宫花园大火殃及中正殿院,昭福门北院落除宝华殿未受到火灾吞噬,保存完整,其余香云亭、中正殿、中正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淡远楼、淡远楼东西配殿皆毁于大火,仅存石台明遗迹。
  2005年,故宫博物院和陈启宗先生创建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合作完成了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此后,由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继续捐资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始对中正殿区域的复建。该复建遵循“维持现状、恢复原状”原则,以现存遗址为基础,结合史料、近代遗存照片及资料,参照故宫内相似对应的建筑物进行设计施工。在施工中精心组织,使用传统材料,遵循传统工艺。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 中正殿区域的复建工程终告完成,复建后的中正殿区域再现了清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此区域现作为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并将部分建筑辟为展厅,作为内部陈列展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藏传佛教唐卡、佛像及祭法器等佛教文物。
  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此展览亦予以大力支持。不仅多方考察比较,选定购置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展陈设施,还在展厅设计、展览改陈以及管理模式、文物修复保护等方面同样投入了大量精力。正是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今日代表皇家宗教文化与信仰的文物精品才得以汇聚于此。
  中正殿复建竣工,是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

中正殿

①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今仅存遗址。 ②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③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两代的中正殿应有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考定。

陈启宗

陈启宗先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他是香港恒隆集团主席,亦为晨兴集团的创办人之一。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陈启宗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属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会长、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亦是亚洲协会(美国纽约)副主席及其香港分会主席,并担任美国华府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外交协会(美国纽约)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此外,他曾出任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瑞士)董事局成员及1998年达沃斯年会联席主席等职。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宝华殿

雨花阁

梵宗楼

中正殿念经处

清代宫廷设立的专门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简称“中正殿”,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隶属于内务府掌仪司,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初期由内务府官员与大喇嘛负责管理,以后逐步升级设“中正殿管理王大臣(特简无定员)、员外郎二人、副内管领二人”专司此职。中正殿念经处下设档案房、画佛处等机构。宫廷内其它宗教活动统由内务府管理,不设专门机构,足见清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

台明

古建筑的基座称台基,指建筑物的柱子或墙体以下部分,台基包括两部分,地下部分叫“埋深”,地上露明部分叫“台明”。台明通常以砖石砌成,高度一般为柱高的1/5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