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2009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2009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2009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时间:2009-03-23
  2009年3月23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2009年度工作会议”在我院第二会议室召开。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陈丽华主持了会议。古陶瓷研究中心聘请的24位客座研究员中的12位、12位研究员中的9位以及与古陶瓷研究中心相关的业务部门领导和部分专业人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始后,陈丽华副院长首先代表院领导讲话,对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然后,陈副院长向与会代表宣布了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聘请的新一届24位客座研究员和12位研究员名单,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一一合影留念。
  吕成龙秘书长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我院陶瓷馆自1952年建立以来在陈列内容和陈列地点的演变情况,着重介绍了2008年陶瓷馆改陈在陈列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情况。与以往陶瓷馆相比,新陶瓷馆在增加了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明代“空白期”瓷器、明末清初“转型期”瓷器、清代晚期官窑瓷器及窑神碑拓片等内容以后,使我院陶瓷馆首次将中国陶瓷八千年的发展史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吕成龙秘书长还汇报了古陶瓷研究中心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工作设想。在征求有关各方意见后提出的工作设想是:今年下半年围绕我院在古陶瓷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暂列的9个小型课题如“院藏原定名‘明代洪武釉里红宝座’所用彩料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判定”、“院藏两件原定名‘明代嘉靖鲜红宿鹅形笔山’年代的进一步判定”等,在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开展研究。计划2010~2011年开展“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这一较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该课题研究举办“宋代官窑瓷器及其仿品展”,拟从院外借一批与这一研究课题相关的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杭州老虎洞窑址、杭州郊坛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将之与院藏宋代官窑完整器及后仿品对照展出。古陶瓷研究中心下属的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相关实物做科学检测工作。出版展览图录。召开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力求通过开展该项课题研究,在宋代官窑瓷器学术研究方面能有所突破。
  苗建民副秘书长介绍了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一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内容包括:一、四项主要业务工作: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的实施;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筹建;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的筹备。二、学术建设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三、2009年的工作计划: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结题工作;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结题工作;基地主任的聘任和基地挂牌;古陶瓷研究工作。
  冯小琦研究员介绍了自2005年至2008年古陶瓷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外出调查古陶瓷窑址的情况。三年多来,调查人员分期分批对北方七个省、一个直辖市、两个自治区以及南方两个省的古陶瓷窑址进行了调查,累计调查古陶瓷窑址168处,历时82天,行程约42,000公里,采集陶瓷残片标本数千片,填补了我院在古陶瓷窑址标本收藏方面的多项空白。
  工作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纷纷发言,对古陶瓷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大家表示,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三年多来,能够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很不容易。听了古陶瓷研究中心的工作汇报后很高兴,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故宫博物院领导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他们认为既有资金上的保证,又拥有人才和藏品的优势及外聘专家、院内专家的指导,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必将大有作为。客座研究员们表示,拿到这个沉甸甸的聘书后真心想为故宫博物院做些事情。大家的建议或意见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一、从规模上讲,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应向法国卢浮宫的实验室看齐,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应进一步扩充人员,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二、古陶瓷鉴定必须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路子。用热释光方法鉴定古陶瓷的发展前景很好,建议故宫博物院检测研究实验室购进这方面的仪器。三、故宫博物院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其他科研单位和博物馆开展合作,针对古陶瓷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开展研究。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目前有官窑、哥窑钧窑等三个瓷窑在年代和产地等方面存在争议,可由故宫博物院牵头通过文化部、科技部联合申报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四、建议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与院外的科研单位联合起来,规范各种仪器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彼此间的可比较性。
  代表们发言后,陈丽华副院长作了总结发言。陈院长说:“这次会议开得很好,起到了与客座研究员和研究员们的沟通交流作用。大家畅所欲言,提了很好的意见或建议,有些想法和思路视野很开阔、很前瞻。相信在各位客座研究员、研究员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工作一定会在现有的基础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会后,在秘书长吕成龙的陪同下,与会代表们饶有兴致地到文华殿参观了陶瓷馆,圆满结束了此次会议。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宋代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