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成立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成立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成立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
时间:2009-10-27
  2009年10月1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Buddhist Heritage , the Palace Museum)(以下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仪式在故宫外西路宝华殿前广场隆重举行。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李季常务副院长、陈丽华副院长与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多家国内学术机构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了成立仪式。
  成立仪式由藏研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陈丽华副院长主持。郑欣淼院长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拉巴平措总干事先后致辞。
  郑院长在致辞中谈及将藏研中心设在中正殿一区的原因。他指出,大约在500年前,这里就是明代宫廷重要的藏传佛教活动地点,到清代则成为宫廷藏传佛教的中心。令人惋惜的是,19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中正殿一区内的很多建筑和珍贵陈设化为灰烬。2006年,在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独资赞助下,开始将中正殿一区按照其清代原貌进行复建。待2010年全部工程竣工后,中正殿一区将以崭新的面貌留存于世。将藏研中心设置于此,既是对历史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期望。故宫收藏着数万件藏传佛教文物,涵盖建筑、造像唐卡法器、佛经等多种类别。而保持着乾隆时期原状的雨花阁梵华楼养心殿西暖阁仙楼等10余处完整的皇家佛堂更是故宫有别于其他藏学研究机构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二十余年来,故宫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和宫廷佛教史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成为“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以更为长远的眼光,不断开拓与国内、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如:先后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开展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在西北地区开展汉藏佛教美术的调查;开展西藏夏鲁寺的项目以便能更多地参与到西藏本土藏传佛教文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中;支持和参与组织了两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举行等等。总之,这些数量丰富、传承有序、体系完整的文物资源,以及多位学识渊博的专业研究人员,雄厚的专业研究力量,为藏研中心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藏研中心的成立,不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宫廷宗教的历史面貌,还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丰富“故宫学”的内涵和外延。
  拉巴平措总干事在致辞中首先对故宫藏研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故宫近年来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同时表示将支持和鼓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积极与故宫藏研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藏传佛教研究。
  成立仪式上,郑欣淼院长和李季常务副院长向藏研中心聘请的4位研究员、8位国内客座研究员和10位国外客座研究员颁发了聘书。这22位研究员皆是藏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加入将有助于充实藏研中心的研究力量,提高藏研中心的科研水平。
  藏研中心的成立还得到了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美国西藏佛教资源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cource Center)将其藏文文献数据库无偿提供给中心研究使用;瑞士学者冯·施罗德先生(Ulrich von Schroeder)则向中心捐赠其全部著作。为此李季常务副院长向冯·施罗德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以表彰其对藏研中心的慷慨捐赠。
  受郑欣淼院长委托,李季常务副院长、藏研中心王跃工秘书长代表故宫博物院和藏研中心,分别与法国高等实验研究学院、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七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框架协议及工作备忘录,以期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相互促进。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藏研中心还将与更多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
  成立仪式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在中正殿和淡远楼举办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特展”。本次展览精心挑选的32幅唐卡和34尊佛像,皆是我院藏传佛教文物的精品,其中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窥斑览豹,这66件代表着较高艺术水平和浓厚历史信息的藏品,使大家对故宫藏传佛教文物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为配合藏研中心的成立,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故宫博物院还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享近年来藏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

宝华殿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中正殿

①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今仅存遗址。 ②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③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两代的中正殿应有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考定。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仙楼

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雨花阁

梵华楼

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