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召开
“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召开
“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09-12-23
  2009年11月28、29日,“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纪念《故宫博物院院刊》(简称《院刊》)复刊30年”在故宫建福宫静怡轩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文物局、考古所、博物馆主办的文博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部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电子杂志社负责人,与《院刊》的全体编委及本院2009年度科研奖的获奖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向来宾表示了欢迎,并作了院内学术期刊的状况及故宫博物院学术发展情况的发言。张忠培先生评述了全国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提出了《院刊》目前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杨新先生回顾了《院刊》的创刊、复刊,及上世纪80年代初《院刊》、《紫禁城》杂志的发展。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文物》杂志主编张昌倬先生肯定了《院刊》的成绩,对复刊30周年表示祝贺。
  研讨会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主要围绕故宫博物院的期刊发展,内容包括民国时期本院早期期刊的状况、《院刊》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思考、《紫禁城》杂志的创办及目前所追求的“信、达、雅”的办刊理念。
  第二场主题发言围绕文博学术期刊的建设。来自《中国文物报》、《考古》、《文物》、《江汉考古》、《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杂志的代表分别就学术报刊的发展、学术创新、学术规范等问题展开讨论;由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历史档案》、《上海博物馆集刊》等杂志的代表,则就文博期刊的学术性、社会性,及新形势下的资源整合提出自己认识。故宫网站的代表为来宾介绍了故宫网站文化专题栏目的制作编辑,引起博物馆同仁的广泛关注。
  第三场的主要议题是“期刊发展与网络发行”。《院刊》编辑部通过梳理复刊30年的史学论文状况,量化了史学论文内容的发展变化,总结了方法论的演变,指出了与史学刊物对比的不足。中国期刊电子杂志社针对文物考古类期刊进行了统计论证。此后,在座的《院刊》编委杨伯达、刘雨、施安昌先生也针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谈了自己的认识。
  故宫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长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回顾了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学术界的学术渊源,肯定了与会代表鼓励学术争鸣、追求学术规范的提议,并且给了大家许多开放性的学术设想——需要全体文博工作者共同来建设和实践。
关键词: 建福宫 静怡轩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静怡轩

静怡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卷勾连搭式屋顶,周围廊,前檐出抱厦三间,左右有游廊与前矮垣相接,自成体系。西侧游廊在这里既作为静怡轩院的西院墙,又辟垂花门与花园相连,使静怡轩作为建福宫的寝宫,既不能离开轴线,又与花园相连。这种宫苑相间的布局手法,在此运用的十分得当。 静怡轩在东一路建筑中属体量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勾连搭式的屋顶,而不是像庑殿顶、歇山顶有高高的正脊,因此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并没有建筑高突的感觉。相反三卷勾连搭式的屋顶,曲线优美坡度平缓,作为园中之寝,其建筑形式又与园林建筑相和谐,也是宫殿区有别园林区的一种过度形式。 静怡轩被视为建福宫的寝宫,是乾隆皇帝为守制所居而建。然“当年结构意,孤矣不堪思”,乾隆为皇太后守制时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发忧伤之感。在伤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烟遮倍常,只有静怡犹凉爽”,曾有两年的时间在这里避暑,亦不曾作诗,以体验“意静身则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