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赴浙江开展第三次窑址调查
故宫博物院赴浙江开展第三次窑址调查
故宫博物院赴浙江开展第三次窑址调查
时间:2010-01-14
  2009年12月14—29日,故宫博物院组织窑址调查小组,赴浙江省进行第三次窑址调查。此次调查先后到了浙江东南沿海、西南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带。调查了宁波、丽水和金华三大地区所辖12个县级市所属的23处窑址,采集唐、宋、元、明时期标本五大箱,约800片。
  此次调查不仅发现了庆元潘里垄黑釉盏窑、东阳葛府窑、义乌竹山里窑等著名窑系品种,还发现了遂昌湖山窑址群珠村畈窑、松阳界首水井岭头山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窑址,有助于浙江窑址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对庆元竹口镇后窑山窑的考察,明确了故宫藏龙泉窑系产品中的一部分是此处所烧,解决了故宫同类藏品的窑口归属问题。
  自2005年八十周年院庆之后,故宫博物院重新恢复了全国性的窑址调查。到今年已考察了八次,包括北方九省一市、南方的浙江省和福建省。在浙江省的窑址调查从2007年开始,遍及浙江的9个地区、33个县市、80个窑址,获得标本约3000片。
关键词: 龙泉窑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