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故宫学研讨会
我院举办故宫学研讨会
我院举办故宫学研讨会
时间:2010-09-29
  2010年金秋双节之际,故宫博物院迎来了85周年华诞暨紫禁城建成590周年。9月26日上午,我院召开了故宫学研讨会。27日至28日举办三个分会: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研讨会、明代宫廷史学术研讨会。
  故宫学是人文科学中反映皇家文化特点的一门综合学科。在长达85年有关明清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博物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故宫学的提出体现着我院对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她所倡导的“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所蕴含的开放的学科思路、自觉的创新意识,不仅引领着故宫学术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积极规划故宫的学术前景、提高故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更为故宫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常务副院长李季、副院长李文儒、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社长足立直树在主席台上就座。与会嘉宾代表有两院院士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朱清时、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及著名学者阎崇年、耿宝昌、王素、尚刚、郭黛姮、杜仙洲和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罗佳明等三百余人,其中包括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蔡和璧、廖宝秀和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等,以及韩国、日本的著名学者也出席此次盛会。
  会议由李季常务副院长主持,王文章副部长和宋新潮副局长先后致辞,并为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学研究所揭牌。郑欣淼院长为大会作“故宫学七年:构建、发展和展望”的主旨演讲,他深刻翔实地论证了故宫学的价值与意义;故宫学研究对象和范围;故宫学学科的特点等。并特别指出,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其藏品都以清宫旧藏为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故宫学则是连接“一个故宫”和“两个博物院”的纽带,是两院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李文儒副院长特为故宫学研究所的成立作了介绍。
关键词: 宋代官窑 王素

宋代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王素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