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公布“故宫博物院2011年度科研与出版工作十件大事”
我院公布“故宫博物院2011年度科研与出版工作十件大事”
我院公布“故宫博物院2011年度科研与出版工作十件大事”
时间:2011-12-30

  经我院部分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和科研信息员的投票,推选出“故宫博物院2011年度科研与出版工作十件大事”(排名先后以时间为序):
  1.故宫博物院首次举行全院范围的科研学术培训。
  4月,我院首次举办“故宫博物院业务人员培训班”,主题为“开拓视野,规范学术”,培训对象为全院初级职称以上的业务人员。

     2.故宫出版社12种图书选题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专家评审,故宫出版社(原紫禁城出版社)报送的12种图书选题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故宫经典》系列、《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赵孟頫书画全集》、《乾隆御制诗稿本》、《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陈设档案》、《苏轼书法全集》、《蔡襄书法全集》、《黄庭坚书法全集》、《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乾隆朝)、《故宫书画馆》、《故宫藏古代民窑陶瓷全集》、《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

  3.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
  5月,我院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合作成立“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这是“故宫学”作为学术概念提出以来,国内高校第一个以故宫学命名的研究机构。

  4.编制《故宫博物院(2011—2015年)科研与出版规划》。
  6月,科研处根据《故宫博物院五年(2011—2015年)发展规划》,结合《故宫博物院中长期科研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我院各相关部门的科研工作规划,综合整理、补充,编制《故宫博物院(2011—2015年)科研与出版规划》。

  5.故宫博物院获批3项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8月,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评审结果公布。故宫博物院获批3项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共计128万元。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获得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6.《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雕塑编、珐琅编获得第二十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荣誉奖。
  9月,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雕塑编、珐琅编在2011年中国编辑学会美术读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十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评奖中荣获最高奖——荣誉奖。

  7.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
  9月17日至19日,由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辛亥革命史研究和清史专题研究”,来自海内外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会议,共提交90余篇学术论文。

  8.故宫博物院先后召开“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和“故宫学的范畴、体系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6周年,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藉成立一周年之际,于9月26日举办“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共20名代表参加会议,提交专撰的学术论文14篇。11月11日至12日,故宫学研究所举办“故宫学的范畴、体系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40余家高等院校和文博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提交论文70余篇,探讨故宫学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故宫博物院举办“2011年兰亭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29日至31日,为配合故宫博物院年度大展“兰亭特展”、“兰亭珍拓展”,经过近两年精心筹备的“2011年兰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海内外62位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就兰亭书法、碑帖、绘画、文献及文化展开积极、深入的探讨。

  10.“故宫-WMF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中心”成立后举办3个学期的培训课程。
  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合作建立了“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中心”,开展面向故宫博物院、面向文物保护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对科学流程的探索,其成立将使我院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密切地关注和运用传统技术。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班一期两年,共6个学期。2011年全年进行了3个学期课程,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际操作。此次培训的学员在我院职工中遴选,授课教师由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故宫博物院的资深专业人士和参与实际工作的老匠师组成。

丛书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养心殿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并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