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科研基地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古陶瓷科研基地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古陶瓷科研基地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时间:2011-11-25

  2011年8月16日,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申请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喜获立项通过。苗建民研究员申请的面上项目《拉曼技术对中国古代高温釉瓷釉烧温度的无损分析研究》,段鸿莺申请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及相关窑址标本的关联研究》分获60万元和24万元课题经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原则是强调加强基础研究,资助原则的核心是突出创新,即要求申请的课题要有创新、更长远、更超前。古陶瓷科研基地申请并成功立项的课题,均立足于故宫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优势,针对目前古陶瓷研究领域内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研究。
  釉烧温度是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陶瓷烧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丰富多彩古瓷品种的重要工艺参数与技术关键。对于完整器物,目前还没有一种在不取样情况下直接测量瓷器釉烧温度的技术方法。《拉曼技术对中国古代高温釉瓷釉烧温度的无损分析研究》课题拟从中国古瓷中最典型的高温釉(钙釉、钙碱釉)入手,对具有不同化学组成和烧成气氛的古瓷样品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建立拉曼数据、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方法测量的釉烧温度数据与实验室模拟样品釉烧温度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校正因素,完善技术方法,在无损测量瓷器釉烧温度方面将开展积极的探索研究。
  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口、年代众说纷纭。因传世哥窑瓷器数量稀少珍贵,已有的科技分析工作尚未在窑址、年代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哥窑成为陶瓷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瓷窑之一。《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及相关窑址标本的关联研究》课题拟以故宫院藏哥窑及相关窑址瓷片为分析对象,借助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哥窑及相关窑址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物理性能等进行测试,通过哥窑瓷器与相关窑址瓷片的对比分析,结合传统鉴定及考古研究,建立哥窑瓷器的类群关系;探索哥窑的窑口及年代;结合宋代官窑瓷器分析,探索“官哥不分”的学术问题。
  上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功立项,标志着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在古陶瓷研究方面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 哥窑 宋代官窑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宋代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