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举办学术讲坛 耿宝昌主讲《古陶瓷学习漫谈》
故宫举办学术讲坛 耿宝昌主讲《古陶瓷学习漫谈》
故宫举办学术讲坛 耿宝昌主讲《古陶瓷学习漫谈》
时间:2012-09-20
  2012年9月14日上午,“故宫学术讲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我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为来自国家文物局系统、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21家博物馆及相关科研单位专业人员作了题为《古陶瓷学习漫谈》的讲座。
  耿宝昌先生1922年生于北京,从14岁起开始学习古瓷器鉴定与研究,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研究。耿先生身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是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奖。他所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为中国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专著。
  讲座中,耿宝昌先生首先强调了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应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他以亲生经历告诫听众,古陶瓷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学习古陶瓷鉴定应该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要一心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废,要认真学好。关于怎样学,耿先生认为重在实践,要多观察、多看实物,看造型、胎、釉、纹饰、色彩、款识等方面,认真地由表及里把它看透。
  讲座结束后,耿先生还现场回答了关于明清外销瓷、越窑瓷器鉴定、康熙郎窑绿 、柴窑和汝窑鉴定等问题。虽然先生年岁已高,但其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在场的听众十分折服,渊博的学识更使大家获益匪浅。先生虽然贵为国宝级研究鉴定大家,但他仍然将自己七十余年的古陶瓷研究鉴定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学术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越窑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