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2014年7月26日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2014年7月26日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时间:2014-09-03
  为了进一步扩大故宫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推进故宫学的深入研究,加强故宫学与高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于7月26日至8月7日举办了第三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18所高校的20名教师参加了讲习班。来自博物馆学、文物修复、玉器、珐琅、碑帖、古文献、绘画、对外文化交流等不同专业领域的16位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为学员们授课。
  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谈到,故宫博物院与高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科学、历史和文化资源丰富,课题资源亦然。办讲习班就是希望大家利用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优势,与故宫博物院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故宫学研究。
  讲习班共设置17项课程,既有对故宫学的整体审视、探讨,也有对文物修复、古书画、玉器、珐琅器等具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汇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及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晋宏逵分别为学员们介绍了院藏文物体系,清宫收藏的文化意义以及故宫博物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和学术发展状况,使学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故宫专家则带来了具体专业领域的思考,从建立文物医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讨,到对《清明上河图》,及院藏玉器、碑帖、珐琅器、档案的研究,展现了故宫学人的研究实力。除此之外,研究馆员王素、张志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吴卫国教授还分别从宗教学、教育学和比较研究的角度展开了讨论,展现了故宫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讲习班闭幕式暨结业仪式上,故宫博物院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郑欣淼院长对讲习班获得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认为讲习班体现了故宫学术事业的发展,肯定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做的工作。复旦大学教授刘平代表学员发言,高度肯定了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为故宫学十年间的巨大发展表示祝贺,并向主办方致以谢意。
  至此,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已成功举办三届,对于加强故宫博物院与国内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故宫博物院学术影响力、推动故宫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王素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