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我院成功举办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0日我院成功举办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0日我院成功举办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4-11-17

  为进一步推动故宫学的发展,全面加强故宫博物院院史研究,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1日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国台湾地区及法国滨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文博机构的50余名代表参会。
  在故宫博物院9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各界人士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从学界的陈垣、沈兼士,到文化界的鲁迅、沈从文,再到国际汉学界的福开森、钢和泰等,这些文化名人通过各种方式,与故宫博物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促进故宫文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挖掘这些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的关系,是现代学术史,也是故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研究馆员李文儒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宋院长鼓励年轻学者作为故宫学研究的生力军,要充分交流,发挥各自的思维空间,思想发生碰撞,就会有新的思路。郑欣淼院长表示,此次研讨会是故宫学研究所开展故宫博物院院史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肯定了故宫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做的工作,并希望参会代表加强与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故宫学建设,推进故宫文化的挖掘、传播和普及。
  代表们紧紧围绕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梳理了故宫博物院建院初期至今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行业历史人物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为研究故宫博物院发展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推进了故宫学的研究。郑欣淼院长做了题为《“三马”、“三沈”、“三俞”及“四朱”——浙江籍文化家族与故宫初探》的发言,讲述了出自浙江籍文化家族的人士,为故宫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中华简牍学会谢敏聪先生讲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山宗师,以故宫古建筑的实物为基础完成《清式营造则例》,编撰《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的经历;上海市科学会堂的庄严女士回顾了爷爷庄蕴宽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为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以《张伯驹研究辨谬》为题,回顾了张伯驹先生对故宫博物院的贡献,并针对学界有关张伯驹的一些谬说加以辨正,希望保持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小组发言阶段,代表们围绕“文学家和建筑学家与故宫”、“文化名人与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以及“学问家与故宫”三大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姜舜源、南开大学教授刘运峰、北京大学教授黄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员朱赛虹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言,根据自己的研究,围绕与故宫博物院相关的文化名人展开讨论,回顾他们对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的贡献,及对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学医,归国后从事文艺工作,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内外反动派,团结左翼作家,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逐步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后,曾与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民权保障同盟等一系列组织,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代表作有《华盖集》、《徬惶》、《呐喊》等。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年),名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工诗词书画,对戏剧也有很深的研究。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任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创办古琴研究会、北京书法研究会,任会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197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伯驹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书名画甚众,多为旷代绝品。他在收藏了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和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遂以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为号。为了收集这些旷世巨迹,他不惜变卖家产,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藏品捐献给国家,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代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于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长于折枝花卉的创作,书法则自具个人的独特风貌。著有《秋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逝世后,后人整理出版有《洪宪纪事诗三种》、《张伯驹词集》、《春游琐谈》及《张伯驹、潘素书画集》等书。

《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所著。此书为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书中详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