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召开学术工作新闻发布会
故宫研究院召开学术工作新闻发布会
故宫研究院召开学术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5-02-27
  2015年2月27日,故宫研究院学术工作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会上,故宫博物院宣布成立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文博法治研究所,并与中国政法大学、美国世界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会议还向媒体通报了一年来故宫研究院机构整合、机制创新、项目实施、成果出版等学术工作进展情况,并举行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标志性成果《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江苏》[贰](南京卷)一书的首发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参加了发布会并讲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30多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博事业伴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未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要面向三个基本方面,即面向世界、面向学界、面向公众。具体来说,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保护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等区域,东华门城墙及东南角楼都将对公众开放,开放面积前所未有地提升到65%,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聘请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客座研究人员,不断充实壮大博物馆的业务队伍,带动故宫的学术发展;公布藏品总目,编辑出版各类藏品资料和史料长编,不断为学界研究提供资源;每年组织科研项目申报,鼓励中青年学者做项目、搞科研,一些技术型人才也加入相关项目的科研团队,发挥其特长。此外,故宫博物院实行每月信息发布制度,主动宣传并回应媒体和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展示一个不断开放、包容的故宫博物院形象。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申请成立了“两院两基地”即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和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基地、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学术研究力量大大提升。其中,故宫研究院是一个非建制的、开放的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平台,将更多地承担学术研究工作,在创新机制下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故宫博物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学术事业发展是故宫研究院的硬道理,是故宫研究院存在的意义所在,需要根据学术事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学术领域,掌握学术前沿话语权。
  此次会议宣布,在故宫研究院的架构下,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和文博法治研究所正式成立。
  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是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争通过学术研究达到技艺保护的目的,颇具文化传承意义。故宫博物院所藏180余万件文物中,器物达105万件之多,所含工艺类别有多达七八十种,或为内务府各作坊制作,或为地方承接宫廷旨意而特制,其技艺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成为令人观止的巅峰之作。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的重视,各类文物作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技术等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只有系统、深入探索和总结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各种制作技艺理论与方法,才能提升保护与技艺传承,为实现传统技艺的赓续提供学术支持。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成立后的目标是,到2020年止,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成立到2016年年底止,启动《乾隆花园内檐装修特种技艺恢复实录》的整理与编辑项目,完成一种以上技艺的总结整理恢复全过程的记录;启动与清华大学纤维艺术研究所“清宫藏毯”的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前期调研和数据整合,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启动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台湾艺术大学、台北故宫、法国法兰西学院、法国里摩日珐琅艺术博物馆等单位的“中国珐琅艺术研究”的合作研究项目,对清宫收藏的各种质地的珐琅作一个整体工艺概念性的研究;启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御制诗文款识玉器的研究”合作项目,探索文物与文献结合的项目研究模式。完成《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二十一卷本编纂项目。第二步,是从2017年至2020年止,继续开展《乾隆花园内檐装修特种技艺恢复实录》的整理与编辑项目,完善研究并出版研究成果;与“清华大学纤维艺术研究所”合作的清宫藏毯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中国珐琅艺术研究”研究项目,成果以论文集、专题展览、展览图录、专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出。完成“乾隆御制诗文款识玉器的研究”合作项目,出版论文集等学术成果。
  文博法治研究所的成立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研究博物馆涉及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机构。研究所始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之时遭遇到的法律问题,尤其是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繁荣文博法治理论特别是故宫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而成立的。文博法治研究所将就有关文博行业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包括故宫在内的文博单位参与国家治理,实现法治化提供智力支持。文博法治研究所近中期科研规划是到2020年,也分两步走。第一步,自成立到2016年,建立文博法治文库,合作编纂《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制度研究》、《故宫博物院法制史(1925—2015)》、《故宫保护条例专家论证稿》、《文博法治报告(2014、2015)》中英文版和《中国文博典型案例评析》,提升该研究所在国内外文博和法学界的影响力;开通“文博法治”微信公众号,以新科技手段实现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创新法治研究和普法的形式,为文博界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参与筹建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法治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法律委员会,联络文博法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为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建言献策。第二步,是从2017年至2020年,继续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丰富文博法治文库,完善并继续出版《文博法治报告(2016、2017、2018、2019)》中英文版、《博物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岸三地博物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特色博物馆法律制度研究》、《博物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开展国内外文博法治领域的学术交流,以试点实证研究、召开高层次研讨会和派员互访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承办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法治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法律委员会年会;在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前夕,筹备国际性的文博法治学术研讨会,确立故宫博物院在文博法治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
  今后,故宫研究院组建新研究机构将始终坚持一个基本规则,即必须与院外学术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并制定较为成熟的近中期学术规划。本次发布会的签约仪式上,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将与美国世界文物建筑保护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博法治研究所将与中国政法大学相应研究院所结成伙伴,分别开展宫廷制作技艺、文博法治学术问题的研究活动。
  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重点介绍了《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江苏》[贰](南京卷)、《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前者是项目的首部成果,共收1949年至2012年南京地区出土、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历代墓志321合、523方,约有60多万字,以东晋南朝和明代的墓志最具特色与价值。后者是给中国陶鬲“修家谱”,是中国陶鬲全景式研究的巨著,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陶鬲最完整最前沿的学术表述,可以保持30年的学术地位。
  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事业在发展,故宫研究院的学术事业也在不断进步,营造更加包容、开放、具有全球视野的学术环境,让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和学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故宫的学术事业。未来,故宫博物院也将以更加开放、探索、进取的姿态,让故宫厚积的文化底蕴激发出深邃的学术力量,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慈宁宫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东华门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方略

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