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成果
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成果
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成果
时间:2016-05-09
  2016年5月5日,故宫研究院建福宫花园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研究成果。来自文化部科技司、外联局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相关领导出席了发布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主持发布会。
  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了故宫研究院建院两年半来的发展历程,提出研究院的学术工作应当引领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发展。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重点介绍了故宫研究院建立以来在海内外学术出版的学术成果、近期重大科研项目,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中国书法研究所成立
  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旨在以此为研究平台,深入发掘故宫收藏的数万件法书碑帖藏品的文献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在学术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两方面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和书法理论研究提供更好的借鉴。
  中国书法研究所成立后,将开展培训、研讨、研究及各类书法活动,联络国内外书法界同仁,影响广大书法爱好者,让公众看到古代优秀的书法传承和艺术造诣,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出席成立仪式,并受聘为中国书法研究所名誉所长。申万胜、赵长青、赵学敏、王登科、陶然、朱培尔等十位书法界专家受聘为中国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志和担任所长。
  中国书法研究所成立后,将首先将组织专家力量整理研究养心殿区域的匾额和对联,并组织学术力量对书法藏品及相关文献、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扩大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影响力。其次,开展书法培训和研讨活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多样的书法藏品,而且书法艺术有自身特点,其中草书和篆书的辨识有较高难度,非专门研究者难以释读。因此,研究所将在探讨和研究中逐步提高青年业务人员的释读能力。再次,中国书法研究所将开展面向中小学的书法教学,加强与国内外书法研究和书法教学机构的沟通与交流。
  二、故宫研究院发布阶段性学术成果
  自2013年10月成立至今,故宫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一室十五所的布局规模,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学术成就。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介绍,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经过故宫研究院全体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实施了若干具有故宫学术特色的科研项目,至少已经出版了百余种学术专著。这些专著在学术范畴上,包括了明清历史与宫廷史、考古学理论与专项考古、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宫廷绘画与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清代藏传佛教历史与艺术、文学艺术创作等诸多领域,突显了故宫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优势与创作繁荣。
  故宫研究院目前承担着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即《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在古文献研究所主持下,工作进展顺利,已经推出阶段性标志成果《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叁],《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和《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也将从2016年开始陆续推出。此外,古文献研究所与长沙简牍博物馆合作整理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捌]也已陆续出版。
  由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牵头,故宫博物院多个部门业务人员通力合作,汇集院藏家具2000余件,全面展示故宫珍藏家具的《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二十卷本的整理与出版项目。这项出版工程在明清宫廷家具制作技艺展示与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陶瓷研究所一直以来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古陶瓷窑址调查,迄今完成了对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古陶瓷窑址的调查,采集标本约5万片,其《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系列丛书目前已推出十一卷、十四册。
  另外,以刘雨先生为组长的“唐兰全集”项目组,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最终十二册、四百余万字的《唐兰全集》已出版。王连起主编的《故宫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杨新等合著的《清明上河图》新论、余辉的《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等相关学术成果烘托起《清明上河图》研究新高潮。《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十卷本英文版)是目前国内博物馆编纂的规模最大的英文版图文集,面向英语国家地区介绍中国文物与中华文明。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受聘为故宫研究院宫廷戏曲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介绍了戏曲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学术进展和海外传播成果。今年“两会”,孙萍与40余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设立“中国戏剧日”,并拟将故宫宫廷戏曲文献档案及文物遗存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三、考古研究所发布多项故宫考古成果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发布了故宫考古新成果。考古研究所成立两年来,依循考古学研究规律,结合故宫博物院实际,在紫禁城内宫廷建筑考古、参与江西景德镇御窑遗址皇家遗存考古及参与印度考古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1、紫禁城内宫廷建筑考古重要发现:
  (1)首次发现元代地层
  隆宗门以西发现的一组遗存,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其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是故宫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这组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堪称故宫“三叠层”,是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宫作为皇家遗存,处于元明清的核心地带,具有唯一性;而隆宗门以西的“三叠层”,也具有唯一性,是学术研究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遗存,对于由“平面的故宫”走向“立体的故宫”意义重大。
  (2)考古发现以往未知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由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等遗迹构成,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宫殿建筑基址,推测其时代为明早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3)首次通过考古揭示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藏坑
  位于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瓷器埋藏坑,是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清代宫廷作坊的管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合作考古
  考古研究所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联合发掘,发现了大量较为完整的正德官窑釉上彩半成品堆积,并发掘出土了部分釉上彩颜料、配制釉上彩的原料,这在景德镇御窑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也为研究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次发掘成果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2期公布。
  3、考古研究所两次赴印度进行合作考古
  考古研究所参与了印度喀拉拉邦帕特南遗址(Pattanam Site)和奎隆港口遗址(Kallam Port Site)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帕特南遗址作为印度西南海岸边的一处聚落,具有东、西文化交流、影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对该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系统研究,不仅对重建印度西南沿海地区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工作意义重大,也对深入认识柯钦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大有裨益。奎隆港口遗址出土有十至十六世纪的中国瓷器残片及千余枚中国古钱币,反映出以瓷器为代表,这一时期中国与该地区有过贸易高峰期,从而对南印度历史及其在东西方交通、商贸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术成果更加丰硕,社会影响愈加深远。
  4、在近两年来的工作中,故宫考古工作逐步形成如下共识:
  (1)故宫是认识北京、认识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把紫禁城考古作为大型综合课题,以北京古代都城的城市考古为宏观指导,以逐年配合院内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为切入点,逐步拼缀、完善紫禁城地下文化遗存地图,深入解读其分布、结构和关联,是故宫考古工作的主要方向。
  (2)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一部分,故宫院内考古始终坚持最大限度保护遗存、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利用各项维修工程的坑道、管渠等剖面,以随工程进行的方式,所有考古发掘均贯彻“见面即停”理念,发现遗迹先不急于向下发掘,耐心、谨慎地揭露其范围、层位与性质,并研究实施科学保护方案。
  (3)运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对考古出土文物及院藏文物进行研究,也是故宫考古的重点方向。比如《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出版便是开创性的成果;对院藏传世青铜器的研究已经立项并开展工作。
  (4)故宫考古依托故宫博物院内诸多不同专业的学术和技术力量,力争在建筑考古、科技考古、数字化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类书

类书是把众多书籍的内容按不同门类分别析出,把相同门类的资料集中,然后按门类排列起来。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它与百科全书又不同。百科全书是按学科列条目,然后予以准确的科学解释,后附参考书目,而类书则主要在某一门类下摘录有关书中的资料,一般不作叙述和解释,恰当地说,是百科资料汇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编纂的类书,要算魏文帝时的《皇览》,后来历代都有,可惜亡佚了不少。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养心殿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殷墟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衡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丛书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内府抄本

明清宫廷里设有专人抄书,均用朱丝界格,工楷缮写,所抄的书称“内府抄本”或“内府写本”。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隆宗门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嘎巴拉碗

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祭法器之一。嘎巴拉为梵语,意“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修密法或作密灌顶时,常用它盛祭品供于佛前。嘎巴拉碗一般选用生前许愿者之头盖骨制作而成。人死天葬后,须经大喇嘛严格审查、确定、认可后乃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