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五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五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五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
时间:2016-09-02
  为了进一步扩大故宫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推进故宫学的深入研究,推动故宫学在高校的学科发展,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五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于7月22日至8月5日举行。来自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全国21所高校的23名教师及3名旁听生参加了此次讲习班。
  7月23日至8月4日,故宫博物院的博物馆管理、文物科技保护、宫廷历史、陶瓷、书画、玉器、珐琅、碑帖、文化创意、古建保护等领域的17位专家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作题为《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走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故宫博物院》的讲座;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作题为《故宫保护历程的启示》的讲座;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作题为《把故宫带回家——故宫文创的现在和未来》的讲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作了题为《故宫里的文物医院》的讲座;副院长任万平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坤宁合卺:清代皇帝大婚典礼》的讲座;章宏伟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故宫学术的滥觞》的讲座;张志和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当代教育的几点思考——从清代皇家教育谈起》的讲座;余辉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宋徽宗与宫廷绘画》的讲座;朱诚如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清代档案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基石》的讲座;李文儒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关于故宫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陈丽华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故宫藏金属胎珐琅器》的讲座;王素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故宫医药学内涵初探——关于“故宫学”学科建设初步构想续论》的讲座;杨晶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古玉赏析——以故宫藏玉为中心》的讲座;肖燕翼研究馆员作了题为《书画鉴定 任重道远》的讲座;施安昌研究馆员作了题为《碑帖的分类与历史价值》的讲座;晋宏逵研究馆员作了题为《<京城全图>综述》的讲座。
  从2012年开始,故宫学研究所先后举办了四届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开设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招收故宫学访问学者,招收故宫学研究方向研究生等措施,强化了与高校之间和合作与交流。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合卺

卺(音紧),是把瓠一分为二。旧时指婚礼上夫妇饮交杯酒。《礼记·昏仪》谓:“共劳而食,合卺而酳”。

王素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