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虹博士介绍西藏阿里石窟概况
张长虹博士介绍西藏阿里石窟概况
张长虹博士介绍西藏阿里石窟概况
时间:2016-04-27
  2016年2月25日下午,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邀请宫廷部张长虹博士在宫廷部会议室作了题为《阿里石窟概况简要介绍》的专题讲座,宫廷部20余人到场参加。
  张长虹博士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2015年,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工作,2016年1月调任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藏考古与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她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实地调查体验和学术心得。
  西藏阿里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在西藏宗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张长虹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阿里的地理、历史概况。
  公元9世纪40年代,吐蕃王朝崩溃,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西逃至阿里地区,在当地贵族的帮助下建立地方政权,后又将阿里地区分成三个势力范围,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号称“阿里三围”,所辖区域大体相当于吐蕃强盛时期广袤的藏区西部地域,包括今西藏阿里地区、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地区、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吉尔吉特以及尼泊尔的多波和穆斯塘等地,远远大于今天我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这一行政概念所辖范围。在汉文史籍中,唐代时阿里被称为“羊同”、“杨童”等,元代称为“纳里速古鲁孙”,明代称为“俄力思”,直到清代方称为“阿里”。
  阿里是西藏佛教复兴的重要基地之一,公元11世纪时,在王室喇嘛“拉喇嘛”益西沃、大译师仁钦桑布、益西沃的继任者们古格王拉尊绛曲沃等的大力努力下,佛教在西藏西部地区再次复兴,史称“上路弘法”。从这一时期起,至17世纪30年代古格王朝灭亡,佛教在阿里地区一直延绵传承,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考古遗存。
  张博士介绍了阿里地区石窟调查的发展历史。西方人自17世纪开始对阿里地区的石窟进行探索,近些年,西方学者对境外的石窟研究,也逐渐丰富了对西藏西部艺术遗存的认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注重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对以古格故城遗址札布让为中心的象泉河流域等地开展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调查,发布了相应研究成果。这些年,活跃在西藏西部的研究机构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团队也即将深入到西藏西部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接着按照年代顺序,张长虹博士介绍了阿里各个时段的代表性石窟。目前发现的阿里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她根据石窟的题材,大致将这些石窟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为11-12世纪,代表石窟为皮央79号窟、聂拉康石窟、卡俄普石窟、东嘎1、2、3号窟。张博士认为,早期石窟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为11世纪上半叶,代表性石窟有皮央79号窟,主要题材为三部塑像组合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其后进入所谓的曼荼罗时期,壁画题材以各种曼荼罗为主,尤其流行金刚界曼荼罗、净除恶趣清净曼荼罗和法界语自在文殊曼荼罗。在风格方面,早期石窟表现出了明显的克什米尔风格的影响,以及来自中亚的影响。    
  中期为13-14世纪,代表石窟有帕尔嘎尔布石窟、邦察石窟和额钦石窟。中期的石窟壁画在题材方面发生了变化,曼荼罗不再是石窟的主要题材,上师像、药师八佛等尊神成为壁画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尼泊尔艺术风格为主。
  晚期约为15-16世纪,包括查宗贡巴、帕尔宗石窟、皮央32、351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是西藏艺术的第二次黄金时期,各教派都在阿里留有石窟遗迹,绘制的是各派尊奉的祖师、本尊、曼荼罗等题材,亦有对于早期古风的回忆,早期的风格和题材都不时改头换面重新出现。汉地艺术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晰可辨,皮央32、351号窟中出现了龙、凤、云等明显的汉地风格装饰。张博士认为,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名词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或许图齐提出的“古格流派”指的即是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
  阿里地区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大部分石窟均位于地势险要的山崖上,进出十分困难,给考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图5、图6)。张长虹博士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对阿里地区石窟进行了专业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张长虹博士详细的介绍了阿里代表性石窟的题材、艺术特征及风格变化,提出了当前对阿里石窟进行考察研究的工作重点及难点,分享了多年的工作心得和成果,宫廷部各位同仁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文殊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曼荼罗

又作曼陀罗、曼吒罗、满荼罗等。意为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也有上面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

古风

诗体名,即古体诗,亦称“古诗”,和近体诗相对。产生年代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