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汉学家讲授:18—19世纪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中国
俄罗斯汉学家讲授:18—19世纪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中国
俄罗斯汉学家讲授:18—19世纪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中国
时间:2016-04-28
  2016年3月18日,院第二会议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研究室联合承办了“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2016年度第二讲,邀请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H.A.萨莫伊洛夫作了题为“18-19世纪俄国画家作品中的中国”的学术讲座。任万平副院长以及来自宫廷部、书画部、科研处、故宫出版社、研究室等部门的院内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等院外在校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中俄文化交流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最初的交流方式十分有限。萨莫伊洛夫教授称,18-19世纪中俄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恰克图的中俄贸易活动;二是俄罗斯北京传教团的传教活动。19世纪初期以前,恰克图是中俄贸易活动的重镇,中国向俄国出口的瓷器、漆器、丝织品等货物成为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俄罗斯还保存有大量的中国器物。圣彼得堡大学的珍宝馆中藏有康熙皇帝送给彼得大帝的礼物;彼得宫的中国厅、普希金城中的中国村、叶卡捷琳娜二世宫殿中的中国厅中都藏有中国的瓷器、地毯、丝织品的珍贵物品。俄国驻京使团是中俄文化的重要贡献者,是俄罗斯中国学的摇篮。在传教史上,有两位重要的传教士对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位是早期传教派的重要成员比丘林,他作为俄罗斯汉学的奠基人,其学术成果在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俄国汉学家的培养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位是大司祭巴拉第,他与中国文化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受比丘林的学术影响,创作了大型汉俄辞典《汉俄合璧韵编》,是俄罗斯汉学史上的重要著作,由此能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汉语标准语的理解及北京话的面貌。
  俄罗斯传教团在中国学习语言,从事图书收藏、语言、历史等文化领域的研究,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于研究汉学方面范围十分广泛。萨莫伊洛夫教授通过那个时代传教士的绘画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俄国人眼中的中国风貌。18、19世纪,俄罗斯的肖像画、风景画兴盛。在京传教的画家用画笔纪录了当时中国的风貌、各色的人物形象。作品中表现的大都是中国题材的纪实绘画。1825年俄国外交部提出派画家随传教团前往中国。服务于第11届传教团的列卡绍夫作为第一个前往中国的驻团画家,他创作了40多幅油画肖像。此后的画家继承了列卡绍夫的绘画思想,创作了大量的写实作品。这些俄国画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被传教团领导,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持续两个世纪之久,促进了俄罗斯绘画在中国的传播。萨莫伊洛夫教授认为,中国题材的俄罗斯绘画不只是传教团画家的创作,还包括中国边境上的俄国人和俄国大使馆成员。他们的这些作品对了解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起到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方面的资料,奠定了俄罗斯研究中国的绘画基础。
  随后,萨莫伊洛夫教授又对俄罗斯收藏的中国题材作品做了详细介绍。目前俄罗斯的博物馆馆藏中有多幅传教画家的作品。其中有6幅列卡绍夫的画作,4幅是从中国带回的人物肖像画、2幅是在圣彼得堡创作的风景画。甚至还有包括库伦王与蕴端多尔济、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在内的一批清代宫廷与宗教人物真实相貌的绘画也被保存下来。一些被认为“丢失”的画作也在私人收藏中找到,从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恰克图和买卖城的贸易场景。教授强调了买卖城与恰克图在中俄的文化交流乃至经济政治上的重要作用。19世纪上半叶描绘中国主题的绘画在俄罗斯十分流行。这些画作历史意义重大,可以为研究历史提供真实的形象,对此后俄罗斯研究中国历史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学术报告结束后,现场听众踊跃发言。其中有听众提出:在康熙皇帝送给俄国的礼物中,是否有书籍方面的交流?萨莫伊洛夫教授回答说:两国的确互送过书籍并且有佛教方面的交流,但康熙皇帝送给彼得大帝的书籍因珍宝馆的大火并未保存下来。但之后彼得大帝派人根据书目清单专门到中国购买。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金城

金城(1877—1926年),又名绍城,字拱北、巩伯,号北楼、藕湖,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画家,擅山水、花鸟、人物。家学渊源,文物收藏丰富。曾留学英国。1918年与陈师曾等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并主持日常事务。著《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

珍宝馆

康熙皇帝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