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三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三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三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6-01-26
  为进一步推动明代宫廷史的研究,加强我院与社会各界学者的交流,“第三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2日至13日在兆祥所、建福宫召开。来自中国明史学会、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英国艾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数十家国内外高校、科研和文博机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主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凯、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出席开幕式。
  单霁翔院长在开幕词中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他指出,明代宫廷史研究不同于单独的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其既离不开具体的历史事件,也离不开传世和出土的宫廷文物,故宫博物院发起和主持的明代宫廷史研究项目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性的工作。随着研究项目的持续展开,继《明代宫廷典制史》、《明代戏剧史》、《明代陶瓷史》和《明代建筑史》等第一批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出版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包括《明代宫廷家具史》、《明代织绣史》、《明代绘画史》、《明代园林史》、《明代教育史》、《明代女性史》、《明代政治史》等第二批研究丛书,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故宫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地位。单院长希望明代宫廷史研究作为故宫博物院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其学术研究成果能够与壮美的紫禁城一同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研究院郑欣淼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对第二批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的出版予以祝贺。他提到,明代宫廷史研究及其成果的推进,对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史有着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倾向于清代宫廷史的研究工作,现在我院以编写明代宫廷史丛书为抓手,将文献、文物和古建筑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使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相辅相成,这是该研究项目的突出特点,也由此能够将故宫博物院明代宫廷史研究这一薄弱环节予以弥补。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所开展的明代宫廷史研究还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充分拉动院内外以及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一起参与,集中力量提出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这也是故宫研究院采取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郑院长希望明代宫廷史研究能在这个新思路下,开展得更加广阔和深入。
  大会发言阶段,各位学者结合不同的学科背景,就宫廷政治、法制、财政、绘画、工艺、服饰等问题作了发言,论题涉及中外宫廷政治的比较研究,文献、史实或文物的个案研究以及某一领域的综合研究,从多个维度对明代宫廷史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的赵轶峰在其《明宣宗御制〈官箴〉中的皇权政治观》一文中,就宣宗时期国家核心体制中各部门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就此比较了明代前后时期各位皇帝的差异,由此探讨皇权政治的主导思想及其来源问题。《故宫学刊》执行主编赵中男的《永乐至正统前期的辅政集团及其作用》一文,重新对明代政治史当中如何维持皇权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这一时期出现在内阁甚至内阁之上的辅政集团,对皇帝以及当时的政治走向起到的作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吴美凤以《明人〈四季赏玩图〉探析》为题,对在“明代皇朝盛世50年”特展展出的《四季赏玩图》进行了深入探究,作者通过对比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和明宪宗行乐图画像,确定了这件作品的人物身份,进而对作者的流传过程进行了考证。

  研讨会期间,对第二批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进行了展示,并分别邀请了各部专著的作者代表进行介绍。《明代宫廷绘画史》的作者赵晶指出,该书以较大篇幅论述明代画院的体制、规模以及画家的官职待遇等问题,通过更为详实系统的论述,构建了完整的明代宫廷绘画史。张薇作为《明代宫廷园林史》的作者,以广义的“宫廷皇家园林史”为视角,将明代宫廷园林划分为“皇家宫院园林”、“皇家纪事园林”、“皇家寺观园林”和“皇家陵寝园林”,由此构成互为补充的论述体系,填补了学术史的空白。《明代宫廷家具史》的作者吴美凤在发言中指出,该书讨论的内容不仅结合了现存实物,还利用流传于世的图像材料,探讨家具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同时,作者还对宫廷家具的制造、流程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谢盛作为《明代宫廷教育史》的作者对该书进行了介绍,着重论述了宫廷教育中的教育思想、发展历程和特点、帝王教育以及皇帝的经筵日讲等内容。最后,赵中男代表《明代宫廷政治史》的作者发言,说明该书以时间为序,分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同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若干章节,对不同朝代的宫廷政治史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总体来看,这套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不仅丰富了明代宫廷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弥补了诸多领域的研究不足,也推进了明史学界的研究进程,并为不同时期宫廷历史的比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其中多部著作以彩色印刷的形式出版,进一步提高了出版质量和阅读效果,因此也得到了院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慈宁宫区域的明代建筑遗址,在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慈宁宫花园考古工地执行领队徐华烽的介绍下,考察了明代建筑地基的搭建情况以及故宫博物院考古项目的工作方式和进度。此外,会务组还组织来宾参观了院内同期举办的“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和“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
  闭幕式由《故宫学刊》执行主编赵中男主持,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任万平、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刘毅、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出席了闭幕式并讲话。他们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了在故宫博物院开展明代宫廷史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十年来,故宫博物院在两任院长的领导和支持下,明代宫廷史研究正在建构系统完整的研究体例,这不仅对明史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宫史和明史的研究进程。故宫博物院搭建的明代宫廷史研究平台,不仅成为了衔接院内外专家和国际学者之间交流讨论的纽带,也拓展了宫廷史的学术视野和研究广度;在研究方法上,故宫博物院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文物与文献有机对接,将学界与博物馆有效结合,使原本分散的专门研究予以整合包容,形成了多学科、多资源的交融汇合。与会学者不仅希望故宫博物院成为研究明代宫廷史的学术重镇,也希望藉此打造故宫博物院新的学术品牌,不断扩大明代宫廷史研究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典制

典章制度。

丛书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画院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全称“翰林图画院”,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经筵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日讲

日讲是经筵制度的发展与补充,始于明景泰帝,即儒臣每日为皇帝进讲经史。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