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建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轨)、盆等,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后在东宫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欢喜,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英宗即位后,勾结内外官僚,权倾一时,是正统年间皇帝被俘这一重大政治危机的直接责任者。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方文学社。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州等地方学堂习。后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继又回国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1922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62种,主要收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文》一书中。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沿袭至明清以后。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
即上部为弧形之门。
本愿全称为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和菩萨没有成就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而发的誓愿。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