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壁丹青:“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缀合及其问题——“古梅讲坛”第七讲
古壁丹青:“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缀合及其问题——“古梅讲坛”第七讲
古壁丹青:“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缀合及其问题——“古梅讲坛”第七讲
时间:2025-07-23

IMG_256

“古梅讲坛”第七讲座海报

 

2025年6月2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老师作了题为“古壁丹青:“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缀合及其问题”的专题讲座,此为“古梅讲坛”第七讲。“古梅讲坛”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学研究院、数字与信息部承办。故宫博物院古梅计划得到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本场讲座由故宫博物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故宫学研究院海外清宫文物研究中心主任袁宏研究馆员担任主持,来自院内外的五十余名观众聆听讲座。

 

图片2.jpg

主讲人孟嗣徽老师

 

孟嗣徽老师,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等职。主要从事艺术史学的研究。曾获美国国家美术馆“斯达基金资深访问研究员”、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福特基金访问研学者”、法国远东学院客座研究员等多项奖学金支持,赴欧美博物馆、大学、研究所等地研究访问,考察研究欧美博物馆所藏宗教艺术品和敦煌写本与遗画。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敦煌与于阗:佛教艺术与物质文化的交互影响”、故宫博物院“故宫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等项目的研究。 已出版主要著作《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合著)、《衢地苍穹:中古星宿崇拜与图像》,主编《广胜寺壁画:海外藏中国古代壁画精品01》等,在中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孟嗣徽老师从美术史、流散文物整理与研究等角度细致梳理了收藏在北美及中国重要博物馆中的“晋南寺观壁画群”及其流散海外的历史,包括稷山兴化寺、洪洞广胜寺、晋南某寺和平阳府某道观壁画的流散及其遗存;流散壁画的拼接与原位,晋南壁画的画师等问题。

 

U49B2500

主持人袁宏老师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有人称敦煌石窟壁画和山西寺观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双璧。遗存在山西寺庙宫观中的唐宋至元明的鸿篇巨制,不仅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壁画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本次讲座,孟嗣徽老师围绕流散海外的山西南部寺观壁画展开,详细阐述了其流散历史、原位考证、内容解读、壁画缀合等问题,并介绍了“晋南寺观壁画群”概念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孟嗣徽老师按晋南壁画流散的时间顺序,介绍了它们流散与缀合等情况。1923年,山西稷山兴化寺僧人纠集乡民,以保护寺院为名将寺内中殿南墙和后殿东、西山墙壁画分块剥离并藏匿起来。次年,寺僧以修缮兴化寺建筑为名将壁画卖出,山西七家古董商合资将其购得后拟运至北京转卖海外。1926年初,兴化寺中殿元代壁画《过去七佛佛会图》被割裂为59方,分装在木箱中秘密发往北京拟转至海岸出口。此事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教授们获知,由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马衡出面,以4000银圆买下这铺壁画。此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了研究。1952年,文化部将兴化寺壁画调拨给故宫博物院。1959年,故宫博物院筹建历代艺术馆,决定将《过去七佛佛会图》拼合复原展出。

 

稷山兴化寺《过去七佛佛会图》拼合复原示意图

 

1927年,古董商为避免壁画在北京被拦截,遂将该寺后殿的《弥勒佛佛会图》,运至河北省正定府交易。1928年,加拿大派驻河南开封圣公会的怀履光主教由北京宝珍斋古董商葛春华出面以5000块银圆的价钱代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购得。1929年,割裂成63块的兴化寺后殿壁画分装在木箱中,由火车运至天津,再交美国捷运公司海运至美国。两个月后壁画抵达波士顿港,再转火车运达加拿大多伦多市,最终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落户。

 

这批壁画被购藏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到兴化寺进行调查研究。1926年2月,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考古学家李济来到了兴化寺,并写成了《中国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1940年,怀履光的研究成果《中国寺观壁画:十三世纪的三铺壁画之研究》在多伦多出版。自此,怀履光开始了从传教士到汉学家的华丽转身。故宫博物院所藏中殿南壁元代壁画《过去七佛佛会图》;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后殿东或西壁元代壁画《弥勒佛佛会图》;中殿东壁壁画残块《太子诞生图》;李济发现的隋代造像碑成为兴化寺现在仅存的文化遗产。

 

稷山兴化寺后殿《弥勒佛佛会图》

 

1926年,当兴化寺壁画在北京被截获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从古董商卢芹斋手中购得一铺大型古寺壁画《炽盛光佛佛会图》的残块。1927年,又购得另一铺壁画《药师佛佛会图》的残块。1929年,卢芹斋又出售给博物馆两块属于《炽盛光佛佛会图》的壁画残块,填补了关键的几位人物。如今这两铺壁画与一批来自中国的文物展陈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著名的 “穹顶圆厅”。这两铺壁画在博物馆界及学术界一度被认为来自广胜寺下寺前殿。孟老师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发现几件残块,与宾大藏壁画拼合后,尺寸大于广胜寺下寺前殿山墙。至于两铺壁画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到卢芹斋手中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从壁画的风格推定,它们很可能也来自晋南。

 

长期被误认为来自广胜寺下寺前殿的晋南某寺明代壁画

 

广胜寺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寺院,寺中藏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御容、佛舍利,以及皇帝所赐的藏经。该寺分上寺和下寺,上寺在霍山山巅,下寺在霍山南麓霍泉的北侧。据广胜寺1929年《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记,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两铺元代壁画的流散发生在1928年。1932年,卢芹斋拟将原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元代壁画《炽盛光佛佛会图》出售给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卢芹斋不厌其烦地多次至博物馆与之商谈,并出谋划策承诺将奉送一堂民国时期的中国建筑槅扇,以帮助博物馆在展厅中建立起一个“中国庙堂厅”。博物馆理事会最终被卢芹斋说服。如今,这铺壁画与一件金代的水月观音塑像,一铺来自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的楠木藻井一同陈列于博物馆的“中国庙堂厅”。

 

炽盛光佛信仰是在盛唐以后盛行起来的,它所搭配的梵天火罗九曜系统的五星,是起源于印度系统的五星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它相配的神祇逐渐增多,二十八星、黄道十二宫也加入了这个系统,此类主题的壁画表现形式为对称式构图。这种神仙系统的壁画,对山西芮城永乐宫等道教宫观也有影响。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元代壁画《炽盛光佛佛会图》

 

广胜寺下寺壁画《药师佛佛会图》是纽约收藏家赛克勒于1954年从卢芹斋在纽约的助手弗兰克·卡罗手中购得的。1964年赛克勒以父母的名义将壁画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次年与一批来自中国的造像一起陈列于博物馆新落成的“赛克勒厅”。《药师佛佛会图》其主要成员有药师佛、日曜菩萨、月净菩萨 、十二神王和八大菩萨。

 

IMG_259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原广胜寺下寺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

 

壁画中将炽盛光佛与药师佛相配在敦煌以及其他地区的壁画中并未出现,这种组合形式出现在晋南地区,主要与该地元代发生的大地震有关。广胜寺下寺的壁画将炽盛光佛与药师佛相配,其主要原因就是借助炽盛光佛作为消灾除难的上天统治者的功能,和利用药师佛作为人间除灾致福的支配者的功能。当寺院在地震后重建时,首先考虑的是防止类似的破坏力,无论是来自自然界还是来自社会。当年,元廷在霍山的祭拜内容应当包括炽盛光佛顶禳灾大法和七佛药师驱难大法。当《炽盛光佛佛会图》与《药师佛佛会图》相匹配时,人们期待着炽盛光佛能抵御来自自然界的灾难;而药师佛则被请来为信众提供最强大的保护免受疾病以及其他的伤害。

 

根据孟嗣徽老师整理流散壁画材料和缀合现有壁画,可以看出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后殿)元代壁画被揭取前的原始位置:东壁《药师佛佛会图》、西壁《炽盛光佛佛会图》、南壁东侧《菩萨写经图》。

 

广胜寺下寺三铺壁画原始位置复原

 

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两铺来自山西平阳府某道观的道教壁画《朝元图》。关于这两铺壁画揭取的时间和地点一直语焉不详。1934年冬,在纽约经营东亚古董生意的日本山中商会在洛克菲勒中心举办了一个中国文物的展览,展品中有两铺来自山西平阳府某道观的道教壁画《朝元图》。展览的目的自然是求售,但展览之后壁画并没有售出。两年后,山中商会纽约分会经理田中吉次郎来到加拿大,发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陈列的壁画《弥勒佛佛会图》和商会得到的两铺道教壁画在风格上极为相似。田中旋即约见了馆长古莱里,他认为如果将这三铺壁画集中收藏,可以使世人较完整地领略山西壁画的独特画风,并愿以收购价将壁画转让给博物馆。经双方磋商,两铺道教壁画在1937年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如今,这两铺道教壁画《朝元图》和来自兴化寺的佛教壁画《弥勒佛佛会图》一同陈列于博物馆的“怀履光主教厅”。

 

平阳府某道观元代壁画《朝元图》(右壁)

 

最后,孟嗣徽老师总结:1. 壁画原位与空间配置研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两铺壁画分别来自稷山兴化寺中殿和后殿;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两铺壁画来自洪洞广胜寺下寺后殿。根据壁画的内容来进一步考证这些壁画来自寺庙殿堂的某一具体位置,继而重建寺院壁画的空间架构是使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关键。2、流散壁画的缀合与拼接。被剥离壁面的壁画是一种化整为零的状态,加之运输与出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缀合的壁画不完整在所难免。从宾大博物馆两铺壁画的购藏经过中可以看出,卢芹斋等古董商的通常做法是,先甩出几块壁画来调你的胃口,然后将同一批壁画逐步抛出让你欲罢不能。而在古董商逐步抛出壁画的过程中,壁画的缀合与拼接就出现了问题。3. 壁画作者与年代的考订。兴化寺壁画作者是“襄陵县绘画待招朱好古”和门徒“张伯渊”,壁画完成年代是“大元国岁次慶申仲秋”。其中,“慶申”乃“庚申”(1320 年)的笔误。

 

U49B2434

“古梅讲坛”讲座现场

 

讲座以后,袁宏研究馆员对孟嗣徽老师的精彩讲座进行总结,充分赞扬孟老师用丰富的史料深入细致地考证了“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历史,并且分析了其原位和空间配置、作者年代和缀合等问题,并介绍了与这批壁画相关的画坊情况。除了在学术上让我们了解了这些壁画的来源和收藏现状;也让我们对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珍贵文物流失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引发了我们对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