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培训班
2013年秋季培训班

  2013年11月4日至13日,由国际博协、中国博协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第一期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次培训以“多元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管理最佳实践”为主题,是国际博协培训中心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邀请了来自德国、荷兰、瑞士、日本、加拿大、南非以及国内的多位博物馆领域专家前来授课。课程以讲座、讨论、参观考察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奏紧凑,内容充实,覆盖面广。


  共有33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其中17名国际学员分别来自波兰、赞比亚、葡萄牙、日本、印度、玻利维亚、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越南、斯里兰卡、阿塞拜疆、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蒙古以及国际博协总部;国内学员包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首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山东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在内的中青年骨干共计16名。


培训班专家、学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11月4日是培训开始的第一天。当日上午10:00,在国际博协培训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的主持下,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新潮、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代表合作三方分别作了开班致辞。随后,单霁翔院长在建福宫为学员做了以“多元变革世界中的故宫博物院管理实践”为主题的演讲,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馆藏资源、管理工作和目标规划。就管理工作而言,单院长指出,故宫博物院正通过修缮文物建筑、丰富展览内容、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文物安全、加强科技支撑和扩大文化传播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力求保留紫禁城的原貌,将其完整地交给后代子孙。


宋纪蓉副院长主持培训班开班仪式


单霁翔院长向学员们介绍他在故宫博物院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与举措


宋新潮主席向学员们介绍中国博物馆发展情况


  当天下午,荷兰专家史蒂文·英格斯曼以公共讲座的形式,通过介绍并分析其亲身经历的三个案例,向学员、北京地区博物馆从业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分享了荷兰博物馆改革的经验。作为培训班第一天的课程,英格斯曼博士特别安排了自我介绍环节,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促进学员与教师和学员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接下来的课程转至刚刚成立的故宫学院进行。宋新潮主席以“中国博物馆发展与博物馆管理”为题,全面介绍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现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宋主席坦言,虽然中国博物馆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定位不准等诸多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英格斯曼博士也以埃尔金石雕、欧弗洛尼奥斯陶瓶等为例,围绕“存在争议的遗产”这一主题,与学员们共同探讨处理该类遗产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随后来自瑞士、日本、南非的专家也分别从展览理论与实践、博物馆职业道德、博物馆化、博物馆战略规划等角度展开课程。瑞士博物馆专家马丁·谢里在课程中阐述了自己对展览的理解,并对展品、展览空间、展现形式、展览语言等展览元素进行了分析。作为国际博协职业道德委员会的主席,谢里博士还组织学员学习《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就博物馆领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组织课堂讨论。


  日本学者水岛英智则将讲课重点放在了“博物馆化”这个课题上,指出所谓的博物馆化就是将现实社会中的物品和建筑遗产纳入博物馆体系;从博物馆学角度来讲,就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提取物质或概念元素,给予其一定的博物馆地位,并将其转换为“博物馆物品”。


  凭借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南非专家卢克萨娜·奥玛为学员们提供了博物馆战略规划和伙伴关系搭建方面的建议。课程结合学员的实践活动展开,每组学员都须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展览任务,之后由以奥玛博士为主的评估团对展览设计进行评估。在给予学员们充分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一环节考验了学员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时应变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深化了学员对展览的理解。


  除课堂教学和分组讨论之外,本次培训班还穿插安排了实践观摩研讨活动。包括半天的首都博物馆的主题参观、业务交流及故宫博物院文保主题下的展示与观摩研讨活动。


  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主要包括了解其通史陈列及临展组织情况,参观其文物保护实验室。这既让学员对中国博物馆尤其是城市博物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的同时了解了北京历史、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主题课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包括文保实验室的参观、数字技术在建筑遗产传承中的呈现和古建筑现实保护与应用。实地参观文保科技部的古书画装裱实验室和古陶瓷研究实验室中,学员了解了我院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相关成果;虚拟现实技术影片《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向学员们呈现了我院近十年来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在留存、保护和展示故宫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取得的丰厚成果;漱芳斋和建福宫的参观则是对古建筑保护、重建后的恢复与再利用。


学员分组开展展览实践


学员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


故宫宣教部导引组员工为学员讲解漱芳斋


  以10天为周期的培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一般须有一至两天的学员自由参观安排。为此,培训中心特别安排了半天的故宫线路自选自助参观,提供多语种的讲解器导览服务。这为我院现已推出的多达40个语种的自动讲解器服务做了很好的宣传。比如较少使用的斯里兰卡语、柬埔寨语、蒙古语等语种的讲解器,都让来自相应国家的学员兴奋不已。


  此外,赴慕田峪长城和颐和园的一日考察活动,也让学员们充分感受了北京的魅力和故宫的好客。


  11月12日下午,本期培训班举行了学员培训结业仪式。仪式由培训中心主任宋纪蓉副院长主持。培训班协调人克劳德·福贝尔对本次培训课程作了总结,他对培训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所有支持此次培训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此后,学员徐蕊和特里分别代表国内和国际学员发言;两名学员均表示本次培训班很有启发性,有助于反思当前工作,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方法与指导。最后,单霁翔院长、宋纪蓉副院长、宋新潮主席和安来顺秘书长为33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祝贺所有学员顺利完成所有课程。


培训班结业仪式


  13日是留给学员的自由参观时间,三方的工作人员在培训中心主任召集下,共同对培训课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包括布置接下来的收尾工作如向学员和专家及相关机构发送感谢信、汇总问卷评估结果、收集学员反馈意见、讨论完善培训中心协议附件、规划明年春季培训班相关工作并为今年12月的执委会汇报准备材料等。


  本期培训中,各位专家学者切入博物馆管理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指导。培训期间,专家和学员们经常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为彼此提供借鉴,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之路。讨论中涉及的话题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种讨论中,国际合作和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本期培训班的意义所在。


  此次培训是国际博协培训中心举办的首期培训,从前期筹备到培训的具体开展,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所有培训课程结束后针对学员进行的课程评估及问卷调查,也为我们日后培训课程的安排与设置积累了宝贵经验。工作中,我们逐步理顺思路,提高效率,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院领导、院办公室、文保科技部、科研处、行政处、外事处、资料信息部和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对培训中心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家的关注与帮助,是本次培训中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